欢迎访问新疆农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的再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的再思考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山

摘 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三个三”问题的阐述,提供了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应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名师

作者简介:刘山,1959年7月,男,汉族,河南平顶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干部处,曾长期就职秘书、办公室主任工作,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开发。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高技能岗位不断增长。工矿企业、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人们对文化知识和生活质量的标准日益提高,都催生着高职高专教育良性发展。目前,一方面是市场急需,一方面是人才匮乏,这种巨大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再思考。

思考什么?也就是说“思考”在发展中的关键是什么?纵观全局,根据上千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经验,从其现状来看,解决“三个三”是中期发展“再思考”中的核心。“三个三”,即一解决“三难”,二创造“三名”,三强化“三育”。 高职高专院校若想提高知名度,必须重视这“三个三”。也就是说:要在解决“三难”,创造“三名”,强化“三育”方面下功夫,摸索出一套符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的方法与措施。深入研究这“三个三”的内涵及其对策,乃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的“尚方宝剑”。

虽然这是每一个院校都要解决的问题,但如何有一个突破,使之为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有所贡献,乃本文之初衷。

解决“三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要手段

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都必须从解决“三难”入手。关于“三难”各院校经过多年办学,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都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措施。但这不是一个永远的“主题”,若想生存,就必须继续完善下去,为此,“三难”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

所谓“三难”就是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

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难,众所周知,因为学生或家长对高职高专院校还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对办学质量及其性质还不甚清楚,尤其是对于培养目的以及今后的出路缺乏十足的信心。所以,招生时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全国统一高考,在划定分数线的时候,某些大专院校人满为患,而对新兴的高职高专院校,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有些考生,宁可复读,也不报考高职高专院校。但高职高专院校不能降低招生标准,这是因为生源质量过低,影响其教学质量。给毕业生带来后遗症。

解决招生难,应有什么对策呢?一是从提高院校的知名度着手;二是把毕业生质量状况宣传出来;三是适时进行专业调整,适应社会需求;四是做好“订单式培养”,以“出路”保招生。“订单式培养”在许多院校及技工学校中都实施过。实践证明,这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招生”形式,但尚需深挖其内涵,筛选其专业,内外互补互联。所谓“订单式培养”对师资的要求很高,因为要以调整专业为基础,以信誉做保证,以人才质量为目的,这样才能确保“订单式培养”的全面实施。目前有的院校在这一措施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可以借鉴。首先,利用院校的固有优势和特色,扩大宣传,影响社会;其二,扩大省外招生比例,以补充生源地技术力量之需求,做到超前服务;其三,制定吸引优秀学生的相关政策,借以提高生源之质量;其四,打造名牌专业吸引生源。

解决了招生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难”。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正式列入正规大专院校,但在教学特点上,又有别于其他大专院校。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学,其难度之大,并不是一般本科生或研究生所能胜任的,因为他们缺乏实践;而工矿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虽有实践,但较高层次的理论又显不足,尤其是为了适应专业调整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并具备一门专业以上的人才,所以,担当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必须具有“双师“和“双证”资格,以适应培养之目标。因为这样的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把理论融于实践教学之中,教室是课堂,现场也是课堂,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逐步实现“岗位教学”的新方法,把实用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较快的适应各种环境岗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教法和授课艺术上,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考试方法除笔试之外,还可以采取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难”中的另一难就是就业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认为“订单式招生保就业”的措施,能达到目标准确,目的明确。其主要方法是:一,瞄准企业需求;二,建立校企联谊;三,招生与分配提前对接;四,以实习方式进入企业;五,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六,在毕业生密集区设立办事处。其中重中之重是让用人单位了解本院校的实力,其实力就是院校培养人才的素质状况,达到“双向选择”,“双向理解”,使去的舒心,用的放心,家长顺心,学校宽心。

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就业理念需要转变。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以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请一些具有较高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规划设计管理专家、礼仪顾问、人事系统的从业人员等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就业心理方面的教学,在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协议、合同、诚信等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就业引导。

解决“三难”,简言之:就业是根本,教学是保证,招生是基础。三者互为关联,解决不好,一个学校就难以生存发展。

创造“三名”是高职高专院校必走之路

如何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空间拓展,解决好“三名”是必走之路。“三名”就是指院校的“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纵观各大院校的历史,凡举世闻名者,皆有”名“字当头,凡提起某某专业、某某行业,则必定会联想某院校;一提到某行业之精华,又势必会提到某名师,因此,“三名”是一个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那么,在我国当前的上千所高职院校中,还不能出“行行的状元”吗?所以,一个院校不仅要有本院校的精品专业与课程,而且要有省级的专业与课程,否则不足以表现其“特色”。如果能在全国的统一规划下,能使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办出全国的精品专业和课程,那么这三百六十行的各类人才,各种状元便应运而生了。

创精品专业,创名牌课程,不仅要长期的凝练,还在于“名师”。出精品,必定要有名师,常言之: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年来,随着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有人感叹:找一个研究生容易,但找一个高级技师却难上加难。甚至有些企业,把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待遇提高到了领导水平,但能胜任者则寥寥无几。这种感叹和需求,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一个院校又如何打造“名师”并能适应于教学呢?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以借鉴,那就是全力倡导“教学名师工程”和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可以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2.培养教学骨干力量;3.制定激励和奖励政策;4.参加高职师资培训;5.一线挂职锻炼,积累经验;6.聘请企业骨干和能工巧匠进校,并逐步加大比例,以适应“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达到多出“名牌学生”的目的。把高职高专办成全国一流院校,必须有“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那么,一流的院校该是什么样子呢?通常认为,一流院校必须以“质量”取胜。所谓“质量”并不是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的,但决定科研水平、学术水平尤其是技术水平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承载的精神和创造的氛围,在于培养充满着激情与兴趣,能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学生。

名课程、名专业、名教师,这是示范院校不能缺少的。名专业,会一举成名。毕业生在社会上提到某专业,就等于提到了某院校。名课程,能在全国进行统一交流,提高效率,节约教育资源,凡此课程者皆可统一培训。名教师,以“双师”、“双证”为特征,学生毕业后终生难忘,这才是正真的名师。

强化“三育”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要措施

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这话说出了教育的核心及其责任。从师者对于“传道解惑授业”乃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全面做到“传道育人、解惑育人、授业育人”的“三育”,这才是教育者的首要问题,总的核心就是“教书育人”。

谈到“教书育人”,在某些人、某些场合、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误解”。比如,有人认为教书就是育人,教好书就不必再强调“育人”。有人则认为教书当然是教师的事,而育人则应该是行政人员或管理干部的事;更有的人认为,教书已经够忙了,哪还有什么时间顾及育人之事……这些误解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或者是形成了“对立”的概念。其实,育人是无处不在的。传道一般来讲就是教书,说教书就是育人这是对的,但这只是“局部”而不是整体。传道,是以知识为主,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决不能也不该忽略受教育者如何“做人”的问题,以及“学知识”的目的。科学技术无国界,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界限的,怎么会有单纯“教书”而不“育人”的道理呢?

解惑也是在“育人”,而是在传道的另一方面育人。学生在学习时代,正是新鲜事物的接受者,无知或知之甚少乃至一知半解迷惑着受教育者。为此,这正是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去“解”学生之“惑”,而在解惑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育人”过程。是与非,对与错,矛与盾,柔与刚……种种事物之两面性,不象1+1=2这么简单与直接,都存在于解惑之中。在解惑中逐步使受教育者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解青春之惑,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培养其优良品德,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正是师者德行之也。

关于“授业”,更是高职高专院校“育人”的过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告诉他们“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适者生存的道理。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得好,说的是两只老虎的故事。一只山林的老虎来到一只笼子里养育的老虎旁,这只山林老虎特别羡慕笼子里的老虎,吃喝不愁,风雨不怕,真是太享受了。但笼子里的老虎也羡慕山林的老虎,自由自在,占山为王,真是威风极了。由于互相羡慕,于是两只老虎商量之后,互换了环境,山林的老虎进了笼子,笼子里的老虎回归了山林。然而,时间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得了忧郁症,死了,一只由于不能扑食而饿死了。

故事告诉人们,就算是一只老虎,在改变环境之后,必得适应环境,必须衡量自己的处境,若想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个过程,然而,这个从改变到适应的过程,确是一个相当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因此,“授业”的教育过程,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决不能认为只有“教书”才是育人,而忽视“解惑”和“授业”过程中的育人。

“四合”是高职高专院校走向辉煌的前提和保证

探讨高职高专院校中期发展这样一个不轻松的问题,目前已经到了办学中头等大事的地步。

怎样树立起培养人才的正确理念呢?我们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以“人生四合”为基础。“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天合,即顺乎大局,符合大趋势,认准大方向;地合,就是脚踏实地,在高职高专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骛远;人合,就是人际关系要和谐。每个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离开大众,大到不能生存,小到一事无成;己合,就是认清自己,如前所述,就算你是一只老虎也要看看当前是在山林还是笼子里。没有这样一种“四合”的心态,任何浮躁的情绪,都将贻误终身。因为“四合”是“三育”的标准;而“三育”又是促进“三名”的关键;“三名”则是解决“三难”的必然条件。因为教的再好,学得再精,没有正确的理念,也会变成社会垃圾。诸如社会上的“黑客”,某些“病毒”的制造者,不能不承认他们都是这一方面的人才,但是他们堕落了,甚至滑到了犯罪的深渊。为此,古人做人讲“四合”,所以唯有“四合”,乃人生走向成功之保障。

以上所论,乃一家之言。但笔者相信这一观点确是高职高专院校良性发展的大事要事,中期发展是初期办学的总结,又是长期发展的基础。因此,不认真解决“三难”,不大力创造“三名”,不努力强化“三育”,一所院校很难突破蜗牛式前进的局面。